【西藏人文地理】西巴煨桑斗熊节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罗洪忠发布时间: 2017-08-09 08:05:45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我观看过西坝斗熊戏,突然在身后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吼叫声,转过去一看从树林里出来了七只“狗熊”。“狗熊”的手上还拿着树枝,吼叫着朝我们走来,周围的人们都落荒而逃,只见这时在大伙的前面冲出来几位年轻的小伙子,他们都穿着兽皮衣,头上戴着草帽,手上拿着棍子,小心翼翼地朝狗熊走去,而后跟狗熊搏斗起来,不一会儿狗熊都被打败。

在波密县多吉乡,矗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神山——卓玛山。据传说这座圣山最初是有位叫扎贡巴·德顿确吉多吉的修行者发掘开光的,至今约有100多年的历史,圣山左边有很多自然形成形似佛像的岩石,被称为“千尊佛像”。右边栖息着龙女通迥玛的神湖“卓玛拉措湖”。每当吉庆吉日时,在该湖中清晰地显现犹如电视屏幕般的外界和内界情景,极为神秘奇特。

卓玛山巍峨耸立,银白色的山峰就好像是拜观音坐式的白度母,她那7只美丽善良的眼睛一直凝视着山下的山民百姓,山的右侧据说是1020尊佛母的化身。圣山两侧茂密森林中有悬挂洁白哈达似的几处瀑布,种种与民间传说相关的一群群石岭,在绿色草原上盛开着各种奇花异草犹如花卉世界,草场水草丰茂,风景幽美宜人,让人流连忘返,是朝圣旅游者向往的圣地。

在卓玛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名为西巴的小村庄,该村有35户,200余人,每逢藏历6月15日起,村民们都要过别具一格的煨桑节,如今称为“西坝煨桑斗熊节”。西巴煨桑斗熊节是西巴村焚香祭祀山神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每年藏历6月15日至16日举行。后来为便于该村农牧民在农牧闲时过节,把时间改为藏历5月15日。2009年,西巴煨桑斗熊节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西坝斗熊节传承人卓玛次登说关于西巴斗熊节的来历,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

相传最初的时候,西巴煨桑斗熊节仅仅是一项烧香求佛的佛事活动。活动中,有一项仪式是必须开展的:一个人扮演成乞丐(小丑),去附近的每一顶帐篷要饭,几个年轻小伙扮演成猎狗,来追咬这位要饭的乞丐。有一次,仪式正在举行时,突然一条花狗从森林中赶出了七只狗熊,据传花狗是巴顿拉姆(护法神)演化的。现场的人顿时惊呆了,不知道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纷纷问在场的喇嘛,喇嘛也不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他们便派人赴拉萨,专门向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加措请教,五世达赖喇嘛经过占卜,得出结论,认为这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并鼓励村民把这一习俗保持和发扬下去。从此以后,当地居民就把这项活动改名为“西巴斗熊戏”,每年的藏历6月15日定为“西巴斗熊节”,从而延续到现在。

煨桑中的“桑”,藏语意为“祭礼烟火”,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在煨桑时,除选用柏树枝以外,还兼用艾蒿和石南等香草的叶子。举行煨桑节的地方有一定选择,并且煨桑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河岸的旷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祀神。藏族煨桑仪式在很多场合举行,诸如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婚丧嫁娶,旅途安全,祛病延年等等。

煨桑的起源要追溯到古象雄时期,雍仲本教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从象雄来到了工布(如今的林芝),在这里初转法轮,并传下了煨桑的方法。据《巴协》记载,莲花生来藏传法行至桑耶地方时,本波教徒便向他煨桑致敬,后被印度佛教普遍采用。依雍仲本教史料,迎请神灵前首先要焚香净化周围环境,消除不净和秽气。燃桑是净化行为,每个污点、鬼、魔和秽物都会由此而排除,具有净化环境、消除邪气、秽气和净化之功效。

西坝煨桑斗熊节要举行两天,第一天由此项活动负责人组织寺庙喇嘛和每户一人一起到活动地点——卓玛神山山顶进行打水,砍柴、帐篷等准备工作,喇嘛们则进行诵经烧香。从远处望去,看到充满喜庆气氛的香烟在上空缭绕。第二天除了做佛事活动外,还要举行游览、玩耍等娱乐活动。这一焚香祭祀的宗教节日非常独特,从西巴村出发爬那座圣山要行走50多公里路的山道,这座圣山的山顶为石岩,山腰为草坡,山脚为树林。在炊烟弥漫的序幕中,便能观赏到犹如在渡口停满的船只似的一顶顶洁白的帐篷。

吃完早饭后,信徒们先要去参加焚香祭祀、挂风马旗和经幡等活动,这是当日进行的第一项活动。香炉中升起袅袅腾腾的煨桑,散发布满浓浓的松香味,人们在专心地焚着自带的煨桑香料,挂起经幡,这是表示各自对山神和土地神的虔诚信仰。点燃酥油灯,供着净水杯及祭祀品的洁白帐篷里,传来僧人们念经祈祷的琅琅回声。

当烧香祭拜完后,村里就举行唱歌跳舞活动。身穿节日盛装的俊男靓女,更增添煨桑斗熊节的色彩和喜庆气氛。身穿色彩鲜艳的绸子衬衣和花色各异的缎子藏装,带着工布服饰的呢子帽,系着亮闪闪的银腰带和彩虹般的纯毛围腰,戴上珍贵的珊瑚、玛瑙等项链的姑娘们显得格外美丽动人。上身穿着洁白雪山色调的茧绸衬衣和紫色坎肩,身穿墨黑色的哗叽藏装的小伙子们显得更加英姿洒脱。这里是歌舞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以唱歌跳舞来歌颂美丽的家乡和幸福生活。

当青年男女们兴高采烈地唱歌跳舞时,十几名男人排着队,有的手上端着“多玛”供品和食品,有的手上拿着焚香祭祀用的香料,大家都举着挂满风马旗和经幡的树杆往焚煨桑的香炉旁边走去,焚起香料,虔诚地向山神白度母默默祈祷。他们的态度如此的认真,心如此的虔诚,朝着缭绕升起的香烟,念念有词地诵着祈祷词,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仿佛大海浪涛似的,一浪推着一浪走。那天不管男女老少,每个人手上都拿着佛香,整齐的跪在地上向天祈祷着,祈祷老天保佑西坝村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藏历6月16日,当地村民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过节的牛肉、酥油、青稞酒等,在天没亮之前到达度姆神山脚下,整个节日活动正式开始,此项活动有七位身强体壮的男人扮演狗熊,两位比较幽默的人扮演猎人,略懂法律、年纪较大、有威信的三位老人扮演法官,而猎人扮演者一般由有一定的口才和随机应变能力强的人扮演。

当太阳渐渐升起,天空露出鱼肚白时,整个节日活动的重头戏——斗熊戏正式开始。从山脚的树林里突然冲出七只“黑熊”,嚎叫着冲向人群,人们惊呼着散开。这时,三个猎人手持猎枪冲了过去。经过一番搏斗后,猎人们制服了黑熊,并赶着黑熊挨个帐篷喝酒逗乐。走完所有帐篷后,猎人准备杀熊剥皮,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个“长者”,扮演正面人物,一人扮演反面人物,不停地争论保护生态平衡与野生动物的事情。“长者”开始从佛教教规、国家法律、村规民约等方面,向几位猎人讲解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猎人不断反驳,双方言语幽默,逗得周围村民捧腹大笑。

最后,猎人们终于被长者说服,承认错误,给长者献上哈达……整个活动过程以斗熊、制熊、放熊为主线,集小品、山歌、舞蹈等于一体,向人们灌输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体现了当地群众自古以来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观念。斗熊戏结束后,村民们围在一起喝酒、吃肉、唱歌、跳舞,直到第三天清晨才渐次离开。

我有观看西坝斗熊舞台戏的经历:在身后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的吼叫声,转过去一看从树林里出来了七只“狗熊”。“狗熊”的手上还拿着树枝,吼叫着朝我们走来。随着它们的走近,周围的人们都落荒而逃,只见这时在大伙的前面冲出来几位年轻的小伙子,他们都穿着兽皮衣,头上戴着草帽,手上拿着棍子,小心翼翼地朝狗熊走去,而后跟狗熊搏斗起来,不一会儿狗熊都被打败。这时,西坝村村长卓玛次登从人群中走了出来,大声的宣布斗熊仪式结束,这就是当地有名的斗熊仪式。现在,西坝村人将节日演变为斗熊戏,加进了保护野生动物、猎枪等元素,演这个戏有10人,其中7人扮狗熊,2人扮猎人,1人扮法官或护林员。

本世纪初,参与西巴斗熊节的几位老艺人年老体弱,急需寻找继承人,否则面临“人亡艺绝、艺随人亡”的局面。为了保护和发展波密西巴斗熊节文化,波密县在每届举办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上,都安排西巴斗熊戏表演队参加表演,以此提高农牧民群众对西巴斗熊节等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波密县文化部门还于1995年拍摄制作了西巴斗熊节VCD光盘,所拍摄录像曾获得过国家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俗民艺录像片汇映“康远杯”三等奖,曾在中央电视台《森林之歌》栏目中播出。西巴斗熊戏非常古老,尚未发现民间剧本,波密县政府组织人员整理了剧情内容,如今已形成了文字性脚本。2009年,西坝斗熊节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撰文/ 罗洪忠 摄影/ 萧洛 波宣)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