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汉子”东周的红陶合作社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李毛卓玛发布时间: 2017-11-14 08:48:24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随着“非遗进校园”项目的浪潮,清华大学也迎来了一批来自青海玉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来京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非遗传承人,于2017年10月8日在清华美院A区一层展厅进行了作品展示与现场交流活动。现年44岁的东周就是其中一员。

图为制陶工具(李毛卓玛摄)

虽说此次活动有非遗传承人的作品展示,但东周面前的小桌上只有一些制陶工具,记者请东周展示他的红陶成品,他说:“我扫你微信,再把图片都发过去吧。之前来北京的时候比较急,没有带成品,在这儿往家里打电话的时候家那边没信号,交通条件也很差,没法寄过来。”东周的微信名称是用藏文写的“康巴汉子”,的确,东周长得人高马大的,标准的“康巴汉子”形象,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敦厚老实的东周,时不时还露出略微羞涩的表情。

图为东周(由东周供图)

图为藏红陶成品(由东周供图)

据东周介绍,藏红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东周生于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觉拉乡,所在的卡岗普社以制作藏红陶而闻名,藏红陶的制作是就地取材,红黏土加当地药王山的矿石,就做成了一个个结实、环保的陶器。

图为东周在制陶(由东周供图)

卡岗普社的制陶手艺曾作为该村庄的主要生计世代相传,当东周还在舞勺之年,父亲就教东周怎么制作红陶,但年少的他对这门手艺并没有走心。“那个时候学的不怎么样,所以工艺品没做好。后来我们村子里有这门手艺的人基本上都不在了,年轻人也不会做了”,东周遗憾地说。

东周认为,“人死了我们没办法,但传统文化没了可不行。”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也不再为稀奇却劣质的塑料容器所动,纷纷青睐起健康红陶来了,东周成立合作社的想法由此应运而生,刚开始时人力物力都很紧张,村里人对这想法也没什么好感,东周就登门拜访、劝说村里人加入他的红陶合作社,“大家都想尽快挣钱,可我这合作社只是在起步阶段,大家都不怎么相信能靠这个红陶养家糊口,大家都得吃饭,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东周笑着说道。

“其实啊,我家人也不支持我这想法,但我直接就没管。”东周说。就这样,东周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钱,刚开始的时候我跟村里人借钱,这家一万、那家两万,后来有位姓杨的领导来我们村里考察,给我们拨了30万元,杨省长就是个这样的人。”东周竖起大拇指说。

当然,经东周的反复解释和劝说,合作社里的成员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囊谦觉拉卡岗普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13年成立了,从萌生想法到正式成立,共耗时两个春秋。

图为合作社成员正在制陶(由东周供图)

这合作社可以说是倾注了东周多年的心血,光是为了手艺,东周就奔波于各个藏区,请教有名的手艺人,并请他们给合作社成员授课。“我们村交通条件特别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也低,很多年轻人没上学,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有时候还会喝酒、打架,现在已经没有这类情况了,他们都在合作社里制陶,没工夫惹事。”东周笑着说道。据东周介绍,合作社的35位成员都是19至27岁的年轻人,东周的这一举动,不仅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还让老乡们的腰包鼓了起来。2015年7月,东周决定扩大生产,成立了囊谦叶青红陶制作有限公司。

图为东周现场示范制陶技艺(李毛卓玛摄)

现如今,东周办的合作社可以说是很成功了,曾经吃的苦都变成了如今一个个成功的故事。在采访中,陆陆续续有人要求加东周的微信,还说有机会一定要去他的合作社看看。(中国西藏网 文/李毛卓玛)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