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是顺着山势和河流的流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心区、西区和北区三大片区。被当地人称为“拉萨”的中心城区,奠定了拉萨古老的历史记忆,而西区和北区则是在1965年拉萨开始城市大发展后形成的新区。相对西区以单一农垦为主要发展方式来说,北区的发展和建设过程就要丰富许多。
北区的扩展和开发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形成了以运输、建筑、工厂为主导地位的城市最初定位。许多人对北区的记忆都来自于1965年以后的四十多年。它的城市符号鲜明而独具个性。
拉萨的北城区,习惯上它被人们称之为北郊。从地理划分上来看,就是指今天当热路以北、曲米路以东、藏热路以西的区域,城区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就是在这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历史剧,它成为拉萨新城区记忆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郊的特点来自于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流沙河。正是因为有了这条携沙量巨大的河流,才使得北郊大片的冲积扇土地,在流沙河决堤后成为滚滚黄沙的沉积地。当年每到夏天河水暴涨的季节,抗洪就成为北郊人的头等大事。
北郊的众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有过辉煌的成就:汽车队和建筑队担当过改善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历史使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队和建筑队的职工有过下岗的艰难,也有过改革的阵痛;而北郊早晚门市部、二级站、三级站等商店、企业也在滚滚而来的商业大潮中归于平静,继而消失。关于他们的记忆则是一部鲜活的市场经济教科书。
北郊的记忆还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曲贡遗址,还来自于我区第一家水力发电站,还来自于一汪清泉的疆觉曲米,还来自于军区总医院的俄式建筑,还来自于电机厂的露天影院,还来自于广西友谊小学那栋当时三层的教学楼,还来自于现地质二队早已废弃的大厂房和锈迹斑斑的机床,还来自于西藏体育馆齐秦火爆的演唱会,还来自于军械厂子弟玩子弹壳的骄傲,还来自于机修厂生产出来的第一批珠峰牌压力锅,还来自于夏天无数小池塘边孩子们抓“外国蜻蜓”的身影……
北郊是一个大范围,它包括今天四中一带的大北郊和军区总医院一带的小北郊。由于当时交通不发达,要从大北郊到小北郊,只能从夺底路返回到林廓北路再从娘热路到达小北郊。同是属于北郊片区的大小北郊的人们,交往却并不频繁。大北郊工厂较多,效益普遍不错,青工们对小北郊的人总是嗤之以鼻。自我优越感的膨胀,养成了大北郊青工们骄傲的脾气,他们结群打架,使大北郊“恶人谷”的臭名不胫而走。
初夏,流沙河。
已经断流半年多的流沙河,河床被黄沙和鹅卵石填至离堤坝不到1.5米的高度。南岸一住宅小区三楼的窗户正好与河床等高,北岸青年林卡的白杨树刚刚长出新叶,春风吹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北郊新的发展和新的故事。
流沙河其实是一条季节河,在冬春两季枯水时节,工人们都要把淤积在河床里的沙石运走,以便让水流在夏季顺畅地通过河道,然后流入西边的拉鲁湿地。
这是一个平静的下午。陈志刚铲完最后一铲沙石,把外套搭在肩上,然后点上一支烟,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攀上河堤。他顺着河岸朝流沙河东面走去,那里有他刚刚租下的一间出租房——那是他在拉萨北郊的新家。
陈志刚已不用担心今年夏秋两季,流沙河会因涨水而漫过河堤,威胁到两岸居民的正常生活。
事实上,流沙河的治理已进行了20多年,这20多年来,两岸的居民生活平静、安居乐业。
陈志刚是北郊的新居民,他的孩子也在位于北郊的广西友谊小学念书,学校里那座“红楼”是他最为熟悉的建筑了。北郊也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存在和工作,才让这块土地在日后会留下陈志刚生活的印迹,也才会使日后的北郊记忆能增添一抹新的色彩。
同样生活在北郊的近5万人中,他们正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改变着北郊的面貌。他们平凡而执着,他们辛苦而欢乐,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造就了新北郊日后的新记忆。
刚刚在车管所顺利通过汽车倒杆考试的卓玛,她的笑脸正荡漾在春天的和风中;在军区总医院打完点滴,脸上还挂着泪珠的杰贡平措,他的哭声还揪着我们的心;在娘热路邮局上班的拉姆,由于邮件逐渐减少,工作清闲,她迷茫的神情还在我们眼前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