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华水塔”的人们——青海三江源寻水见闻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张蕾发布时间: 2017-09-13 09:44:1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这是一片广袤、神奇的地方,39.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同时孕育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这里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之一,世代居住于此的人们用最淳朴的情感与自然和谐相处,成就了独具魅力的生态文化。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第二届“寻找中国好水”环保考察行动,走进青海省玉树州三江源调研水生态环境,近距离地感受到在当地人民的坚守与努力下,一度脆弱的三江源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

在管护人员的坚守与努力下,白扎林场成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图为白扎林场的“全家福”。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摄/光明图片

不可替代的“中华水塔”

在三江源,水资源无疑最为重要与宝贵。只有确保水资源的源远流长,才能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

“三江源位于青海南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齐铭介绍说。

作为我国生态系统最丰富、最敏感和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在生态问题上,三江源历史上曾走过很长的一段弯路。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乱采金矿、过度放牧、滥挖药材等人为不合理行为的共同作用,三江源的冰川、雪山开始融化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逐渐缩小、干涸、沙化,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华水塔”面临严重的生态之忧。

如果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不仅会制约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对整个三江流域的水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威胁。“长远来看,如果源头附近草场逐步荒漠化,就会一定程度导致水源水量减少,从而引起黄河、长江和澜沧江上游来水不足。同样,如果三江源地区水源枯竭,那么源头核心区域的草场退化就会加速,生态环境就会恶化;随之,黄河、长江和澜沧江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晓文指出。

“一园三区”共建共享三江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2005年审议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一期工程于2005年至2013年实施,总投资75亿元。“总体上,三江源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全面恢复尚需时日。”齐铭强调。

为了巩固一期生态工程成效并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深入开展下去,2013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将治理范围从15.23万平方公里扩大至39.5万平方公里。

鉴于三江源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位,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范围以三大江河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构成了“一园三区”格局,即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分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面积的31.16%。“在青海三江源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晓文评价道。

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下,耸立于通天河渡口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分外醒目。在纪念碑下,记者同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党委书记扎西东周攀谈起来。2016年,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远程视频,同身在昂赛澜沧江大峡谷监测点位的扎西东周进行了亲切交流。“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当地民众非常拥护。只有保护好这里的生态,今后的生产生活才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扎西东周由衷地表示。

据他介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昂赛乡进一步落实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设置。到2017年年底,全乡将有1920名管护员从事生态管护,做到户均一岗。“除了传统的自然保护理念,生态管护员对自己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从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的管理到水源地的保护,再到参与生态本底调查和科研活动,目的就是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更好地管护这里的生态环境。”

秉承传统,埋首实干

在三江源,人类从自然征服者的角色变为自然之子,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到一个曾被我们的祖先恪守的基本价值观,那就是敬畏、尊重自然。三江源的守护者们秉承传统,不提空洞的口号,默默埋首于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实干中。

淙淙的流水声、倏忽一闪便不见踪影的猕猴与漫山遍野的葱郁松柏,使白扎林场成为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白扎林场地处澜沧江上游,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听囊谦县环保林业局局长西尕讲,为了尽快使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囊谦县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群众生产生活和地区经济发展后,实施了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央生态效益林补偿基金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保项目,以禁牧搬迁、草地保护配套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人工增雨、生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支撑项目,希望“基本实现畜草平衡,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水源涵养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过,也许是眷恋这片土地,发源于三江源的黄河骤然放缓了东流的脚步。

在“千湖之县”玛多,近年来,随着持之以恒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千湖美景”重现于此,星星海便是其中的精髓。星星海也叫阿用贡玛错,地形为狭长的盆地,其间分布了众多形状各异的湖泊。登高远眺,这些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宛若夜空中闪烁的星辰。

让导游魏清难忘的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凭着心中的信仰,自发形成一个生态保护组织,每天捡拾游客丢弃的垃圾,默默守护着这片心中的圣地。“星星海是美的,因为这里有纯洁的天、纯洁的地、纯洁的水,还有着最纯洁的人。”魏清感慨道。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一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殷切嘱托被三江源当地干部群众牢牢记在心里。

“我们这里有一句谚语:‘黑头发的人要依靠黑皮毛的牲畜,黑皮毛的牲畜要依靠绿色的草场’,很好地描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关系。实施精准扶贫后,国家投入很大,老百姓通过生态保护获得很大收益,我们有决心同全国人民一道,在2020年前建成小康。”对于三江源的未来,扎西东周信心满满。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