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藏沟:见到你“庐山真面目”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张扬 徐青发布时间: 2017-08-18 10:25:51来源: 海东时报

  神秘的阿伊赛迈雪山

  多年前初来海东时曾“误闯”进平安巴藏沟,因干旱少雨,那里的贫困景象让人难忘,由此便有了重走巴藏沟的冲动,就是想迫切知道那里有了哪些变化。

  一条干涸的河床

  从平安城区沿109国道东行3公里然后往南拐,就是通往巴藏沟的道路,走进沟口,迎接我们的第一个村庄就是东营村。因靠近109国道,东营村有不少商铺,其中汽车修理、补胎的商铺居多。再往南走就是上庄村,村内小广场上有一个亭子,里面挂着一口大钟,让整个村落顿时有了古朴的味道。

  出上庄村后,巴藏沟便赫然出现在视野里,这是一条几近干涸的河流,就像一根放大了的兽骨或鱼刺,被随意丢弃在红彤彤的山峦间。巴藏沟沟口处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山上几乎没有植物,沿着河沟和道路,稀稀拉拉的白杨就是一个个哨兵挺立着,见到我们到来,全部拍手表示欢迎,我们给它们行注目礼,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它们是多么顽强,也正因为它们的存在,让巴藏沟有了别样的风景。

  因为巴藏沟缺水,注定是一个贫困的地方,这一推理在路边的索家村得到印证。今年74岁的王玉兰16岁从平安城边的沈家村嫁进巴藏沟,见证了这里的点滴变化,也有着更多的感慨。据王玉兰回忆,她结婚时家里收了200元的彩礼,还有8套床单,因为公公婆婆都是村干部,婚礼办得还算体面。上世纪90年代初,她的儿子结婚时,女方家要了5万元的彩礼,其中借了3万元的外债,三四年才还清,“儿媳妇是乐都山里的,周边村里的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来。”越是贫穷,彩礼越是高涨,索家村原村委会主任李英成表示,目前当地农村彩礼已经高达20万元,还要有房有车,车是不低于10万元的小车,房要楼房带空调,“现在村里至少有三四十名大龄青年找不到对象。”

  阿伊赛迈的传说

  当汽车沿着巴藏沟继续前行,就会来到一个叫上郭尔的地方,整条沟在这里忽然变了颜色,周围的山峰都郁郁葱葱,高大的灌木和草地为大地披上了绿装,沙棘也开始结出青青的果实,大片的油菜花正在盛开。这里的油菜花和别处不同,开出的花朵有多种颜色,被当地群众称为“七彩油菜花”。

  巴藏沟的尽头就是阿伊雪山脚下,一股清泉正从一块巨石下喷涌而出。如今,平安区在这里着力打造的阿伊赛迈景区,早已成了花的海洋。花卉的种子是政府免费提供的,每种一亩花卉,农户就能得到1500元的补贴,这是上郭尔花海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郭尔村民不仅尽享“花卉经济”,还得到“旅游经济”的滋养。贾旦万杰和田南杰开的农家乐靠近山根风景最优美处,他们两家去年得到近5万元的精准扶贫款,就在村边开了一个农家乐,一年下来纯利润也有两三万元,今年他们把农家乐搬到山脚下,并扩大了规模,很多外地游客都慕名前来。

  阿伊赛迈雪山是当地藏族群众心中的神山,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年欠唐拉山神将桑买和桑朵小两口分到乐都上北山建起家园,小伙子桑朵天天打猎,妻子桑买放牛挤奶,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时间长了,桑朵和桑买也有了三个孩子,一天他俩为了一件小事争吵不休,桑买忍无可忍,就把一桶牛奶泼在了桑朵的头上,这是桑朵正在揉皮子,就拿起板子顺手在桑买肩上打了一下。桑买生气地走出家门,三个儿子也跟着妈妈走了,最终就住在了巴藏沟。老桑朵仍住在上北山,就是现在的松花顶,因为头上被泼了牛奶,山顶上终年被积雪覆盖。桑买就是现在的阿伊雪山,如今这个山头的左肩比右肩低,就是被桑朵打的,阿伊雪山前面三个小山头,就是他们的三个孩子。

  河湟文化之旅

  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看似贫困落后的巴藏沟却完整地保留了河湟文化的原汁原味,典型的河湟庄廓院在这里比比皆是,行走巴藏沟,其实就是一场河湟文化之旅。

  与此同时,农村环境的改善,也让巴藏沟旧貌换新颜。李英成告诉我们,以前巴藏沟内一律的土坯房,进入2000年以后,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砖瓦房多了起来,温饱问题也得以解决。在索家村以及巴藏沟沿线所有村落,每家每户的庄廓院如今都修建了漂亮的大门和围墙,路边还种植了各种草花。李英成说,这就是新农村建设的成果。2012年至2013年间,索家村共争取到34户人家大门和围墙项目,仅修建大门政府就为每户投资2300元,围墙每户免费提供红砖2万匹、水泥4吨。

  村容村貌好了,产业结构也在调整,现在巴藏沟沿线各村开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在沿途欣赏河湟民居的同时,游客在这里还能采摘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尔官新村是巴藏沟乡政府所在地,住进新房的村民仍没有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而是转变了一种活法。在尔官老村东侧的台地上,20多个拱棚内生机盎然,这里就是精准扶贫项目——无公害拱棚蔬菜种植基地,它们的主人原来都是贫困户,如今通过种植无公害蔬菜走上致富路。

  星重贵在自家拱棚的大门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用大大的字书写出“蔬菜采摘”几个字,还有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其他人家的拱棚一样,星重贵家的拱棚也是政府投资给他们贫困户建设的,每个拱棚6分地。今年4月份,星重贵买了1600株辣椒苗栽进来了拱棚内,苗每株0.9元钱,政府还补贴0.6元,实际上他的初期投资仅不到500元。半个月前,星重贵家的辣椒开始对外销售,十里八村的村民闻讯都来采摘,目前已经收入1000多元。“自家种的辣椒新鲜,价格也便宜,很受村民们欢迎,每个拱棚挣1万多元不成问题。”星重贵说,他今年还养了30只羊,至少能卖2万元,这样一年的收入就很可观了,儿子的婚事也就有盼头了。

  赏农家院,摘农家菜,为巴藏沟河湟文化之旅注入了新的内涵。

  寻找一个秘密所在

  并不起眼的巴藏沟,却隐藏着一个神秘所在;看似贫瘠的巴藏沟,却有着一个强大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巴藏沟上马家村的上拱北。

  上马家是海东的一个普通回族村庄,质朴而简陋,村子西侧就是小有名气的清泉水库,如今修建一新,可惜的是尚未蓄水。紧挨水库北面的就是卧牛山,不高的山顶上,一座古老的建筑让上马家被浓郁的文化所包裹。那座古老的建筑,就是著名的上拱北,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作为华夏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的回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穆斯林拱北,就是承载宗教、民俗、文化的载体之一。拱北最早的圣贤传承来自阿拉伯,后传至中国,几代后辗转传到青海省,并最终落脚平安县巴藏沟乡上马家村。上马家拱北占地不大,院内静谧肃穆,墙上镶满了奇花异草和飞禽走兽的砖雕,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马家拱北为“鲜门拱北”,属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的支系之一。“拱北”是门宦道祖的墓地,又是继任道主的静修处,同时也是教徒的宗教活动场所。鲜门以其创始人鲜美珍的姓氏而得名。鲜美珍生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殁于1739年(清乾隆四年),终年78岁。鲜美珍临终前,由于长子鲜华哲尚幼,故将“可海日”(教权之印)教付他的阿文教师,第一门徒马殿公代传教门。后鲜华哲长大成人,继为二辈道主,人称“华者太爷”。马殿公于1744年(清乾隆九年)逝世,终年91岁。鲜门后裔为纪念他代掌教权,就在平安县巴藏沟上马家村的卧牛山顶修建了马殿公拱北,后被人们称为上拱北。

  上拱北占地1.2亩,砖木结构,由前后两院组成,坐北朝南,全院有砖雕照壁、山门、两侧厢房组成,从二道罗汉门进入后院,院内正在为面阔三间的欧山式祭殿,内有马殿公古土卜。整个建筑布局严谨,大量采用砖雕和木雕,造型生动,院内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是值得一看的地方。(图、文/ 张扬 徐青)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