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培楚在制作黑陶。新华社 杨静 摄
转、拍、刮、抹……为了让铁盘上的泥巴变为黑陶制品,扎西培楚自18岁就开始重复这样的动作。
这一套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源于2000多年前。每一次拍打,仿佛都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泥土最终被塑造成型。在烈火中烧制完成的黑陶,随后辗转进入不同的家庭。
今年54岁的扎西培楚,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汤满村的村民,制作黑陶已有三十多年。目前,他是当地制作黑陶时间最长的手工艺者。
“黑陶对于制作原材料十分讲究。”扎西培楚告诉记者,尼西黑陶之所以经久耐用,正是因为制作材料独特。其所用的黏土必须来自三种材料,包括红色黏土、白色砂土以及风化砂石烧制后研磨成的石粉。而这些材料只能取至汤满村的几个固定位置,同时按照3:2:1的配比搅拌、晾晒、舂筛。
“制作一只黑陶需要八道工序,每一步都马虎不得。”扎西培楚说,这些工序包括采土、晒土、舂土、烧陶焐熏……最后还要将黑陶刷上酸奶水,这个酸奶水可以让陶器壁紧密,防止渗水。
近年来,随着土质变化以及尼西土陶型制功能的变化,大多数手艺人已经很少使用白色砂石这种原料了,只将红色黏土和白色砂土按照1:1的配比制作黑陶。但扎西培楚却一直沿用古法制陶的原料配比,“因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
扎西培楚制作的黑陶茶罐、茶壶。新华社 杨静 摄
正是他的这种执着与坚持,当地的松赞酒店集团经过考察后,将其列入游客体验黑陶的旅游项目。
“没想到游客对我们的黑陶这么感兴趣。”扎西培楚兴奋地说,2015年,他们家接待了近千名游客。除了为游客讲授制陶工序,指导游客体验制陶外,他还负责讲授黑陶上的图腾。
“这个是我们藏族的吉祥结,这个代表山,这个代表海,象征天地和谐。”扎西培楚指着已经成型的黑陶向记者介绍,他认为这是一种让更多人了解藏族文化的方式。
因为黑陶制作的过程只能由一人手工完成,即便像他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每天最多也只能制作2至3只。由于现在有游客体验黑陶制作的这个项目,已与自家制陶形成互补,去年家里的收入就增加了3万多元。
“现在村里有118户家庭制作黑陶,很多年轻人都回到了村里制陶。”汤满村委会主任七林邓主说。
2008年,尼西土陶制作工艺入选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对这项古老的技艺保护力度加大。与此同时,随着黑陶越来越受市场欢迎,部分黑陶制品已经进入欧美市场。
今年30岁的洛桑安翁,是当地青年回村制陶的代表。他曾在“云南映像”中担任舞蹈演员。在家人的催促下,他于2009年回到村里传承黑陶制作。
起初对于制作黑陶还不太情愿,但在静下心来接触黑陶制作后,他对黑陶的认识开始转变,最初的“玩泥巴”,已然转为“民族手工艺”。
“制陶和民族舞蹈有着相似的地方,都在传承民族的东西。”洛桑安翁告诉记者,黑陶制作保留了传统技艺,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他现在不仅制作传统的火盆、茶罐、土锅,同时又接受客户订制,制作花瓶、笔筒等工艺品。
“一只黑陶从采土到烧陶焐熏,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洛桑安翁说,而这一个月,让黏土在烈火中实现了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