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环保世纪行] 藏族“世外小桃源”变形记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和泰君发布时间: 2017-06-30 19:09:35来源: 香格里拉网

农古顶村民小组是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的一个藏族小村落。2015年以前,这里没有路、没有自来水,13户人家就这样静静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有良好的生态、迷人的景色、淳朴的民风,塔城镇群众喜欢称它为“世外小桃源”。

初秋时节,采访团从山脚驱车经过十余里的路途,终于见到了这个山间小村。只见小村紧挨着达摩祖师洞,进村小路旁古树苍天,村里石块垒砌的小屋错落有致,石板路干净整洁,整个村庄掩藏在云雾缭绕中,好一个传说中的“人间仙境”。

光伏提水,为村民带来了福音

“解放前,农古顶只有5户人家,都是村里大户人家里的佃农。上世纪60年代,农古顶单独组成了村民小组。但家家户户全是清一色木楞房,吃不好,穿不好,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贫穷、落后、闭塞。”73岁和俊老人向我们回忆起当年的农古顶。

旱季和冬季,村旁的小溪总是断水。每逢这个时节,吃水成为农古顶人心里的痛。为解决人畜饮水,村民只好靠人被马驮,去几公里外的山脚下取水。

“那时候,水成为了全村人家里的宝。取回来的水先洗脸,再洗脚,最后再喂牲畜,每一滴水都舍不得浪费。”农古顶村民对缺水之痛记忆犹新。

2015年以前,农古顶及邻近的达摩寺、来远寺、佛学院、勺布统上下组、后山一二组、启别村岩海洛组由于没有充足的水源,人畜饮水一直得不到保障。2015年,在州、县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该片区实施了藏区饮水安全项目,通过光伏提水连片供水。

当农古顶及邻近村落的群众终于第一次喝到从管道中送来自来水时,村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光伏提水,真正为村民带来了福音。

在去往农古顶村的路上,我们看到,一排整齐的太阳能板在山坡上一字排开,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供给下方的泵站,清冽的水源源不断输送到各家各户。

塔城镇勺布统片区光伏太阳能提水工程水源点位于达摩寺对面的巴珠村,通过自流引水到格里卓后,利用水泵分两级向达摩寺提水,供给片区各村寨。一级水池设计高程为2700米,扬程高度为620米,管道距离1610米,泵房面积35平方米,晴天日提水量可达110立方米。二级水池设计高程3132米,扬程高度413米,管道距离1760米,泵房面积35平方米,日提水量50立方米。该光伏太阳能提水工程解决了6个村民小组和3个寺院的水源问题,受益群众704人。

站在二级水池旁,维西县税务局负责人赵晟辉说:“勺布统片区光伏提水安饮工程总投资430万元,于2015年10月竣工。该项目是群众多年期盼的一项民心工程,项目建成后,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勺布统片区的缺水问题,得到群众的高度赞扬。”

在来远寺,僧人们正忙着洗菜做饭。僧人丹巴高兴地说:“以前寺院饮水很困难,吃的、喝的都要从山下背上来。自从实施了光伏提水工程后,我们再也不用背水了,解决了寺院120多人和广大香客的用水需求。”

在农古顶农户家里,洗衣机、电视机、冰箱、太阳能等一应俱全。村里的老会计和志祥说,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东西,如今变成了现实,感谢党和政府。

近年来,随着全州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农古顶和寺院及周边村子都修了水泥路,通了电,通了水,古老的村庄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农古顶村民的未来之梦

如今的农古顶,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村民在原有基础上,家家户户盖上了三层藏房,党员户屋顶的党旗迎风高高飘扬。

村民小组长和玉成说:“现在,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条件,村里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而且药材产业还形成一定规模。目前,户均种植药材就有2亩以上。每当药材采收季节都会有外地药材商前来收购。今年,依靠种植药材,户均收入就有3万元左右,群众收入实现了翻番。”

和志祥说:“以前村里以种粮食为主,但因为海拔较高,产量不高,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甩不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现在村里水通了、电通了、路也通了,下一步,我们村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一方面推广重楼、天麻、秦艽等药材种植,另一方面,还打算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增加群众收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古顶,认识农古顶。”

干净、整洁、别致,这是农古顶给每个人留下的第一感受。为彻底整治村容村貌,该村制定了村规民约,近四五年来,集中居住的12户人家分为两组,由党员带头每周组织清扫道路及周边区域2次,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持续改善和产业不断发展,我们深信,农古顶“世外小桃源”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责编: 李元梅)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