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新卓玛:让非遗“活”下去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发布时间: 2017-06-29 11:20:47来源: 西藏商报

a.gif

  有人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想要令其好好“活”下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亦如益新卓玛所言,千百年来,各民族通过歌舞传道授业,不断地延续着民族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但今天,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家乡的劳动号子“筑墙歌”和“打麦歌”等,因为这些手工劳动程序被现代工业所替代,劳动号子失去了生存环境,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不可能让社会倒退或者传承人关在温室里传承,然而我们亟需把类似的歌舞文化用现代技术,给予完整的记录和保存。

  益新卓玛的爸爸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她说,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会背他们到婚礼活动场地,大家围坐在里面烧着一堆火,几个小孩坐在里面观看父母跳舞,看着看着就会在舞场睡着了,醒来的时候他们还在跳。

  记忆中老一辈就是这样传承着民间的歌舞活动,一年里面只要听到有人请客,就会提前一个月或二十天通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这样爸爸妈妈就开始在家里复习他们的歌曲。我记得我睡觉的时候,爸爸妈妈还在唱那些民间歌曲,醒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起来在做家务,开始又在家里面唱来唱去,所以我从小的生活就在歌舞的氛围当中成长。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很多非遗都逐渐在消失或濒危。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能够唱冲墙歌的没有几个;五十岁以上的人,一般都不会来做冲墙这样很重的劳动。但民族特色又是民族文化的根本,任何文化如果丢失了根脉,离了本真,必然会枯萎。

  我们急需各种渠道来把它保护传承下去,但有些非要传承下去也不可能。

  益新卓玛(阿新),是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人,2011年毕业于云南省省委党校,任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迪庆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2005年,创编的藏族少儿舞蹈《快乐藏家娃》在国际少年儿童“拨浪鼓”歌舞比赛中荣获“金奖”;

  2008年至今,组织家乡的民间艺人制作《筛巴学勒》歌舞的传承教学光盘1—6集;

  2012年云南省人大系统“为民奉献”演讲才艺大赛中,代表迪庆州人大荣获集体(3人)金奖,同时原生态歌曲筛巴学勒《碧格碧松》荣获才艺大赛第二名;

  2013年原创歌曲《毛主席的像章》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畅想唱响”歌手大赛中荣获第二名;

  2013年至2014年被州委组织部逐级推荐为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2015年完的民间传统歌曲音乐专辑《筛巴布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保存贡献微薄之力。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五年,益新卓玛足迹踏遍了迪庆每个角落,调研访问了许多民间艺人,收集整理了许多民间传统歌舞,从中挑选出来比较有价值和濒临灭绝的歌曲,从非遗原真性保护传承的角度灌制了这盘《筛巴布姆》原生态歌曲为主的专辑。

  据介绍,“筛巴”是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拖顶乡罗玉村、奔子栏乡夺通村和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江东村等金沙江流域的总称,“布姆”译为“姑娘”。

  《筛巴布姆》是一张以藏族歌舞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唱专辑,内容由小中甸、筛巴、霞若、奔子栏的锅庄及拖顶酒歌、情舞、筑墙歌、弦子等12首原生态歌曲和3首创作歌曲组成。每首歌曲的视频拍摄都在歌曲发源地、由当地民间艺人伴舞,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口音都原腔原调,保证了原生态歌曲的本真性。兼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对各地域服饰、歌舞、节日、建筑和生态文化进行实景还原,致力于保护、研究、传承和抢救。为以后的非遗研究做史料导向和收藏,促使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最后益新卓玛说,《筛巴布姆》音乐专辑里的歌曲只是迪庆丰富多彩的歌舞文化中的部分代表性作品,目的以达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效果。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从歌词、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中回味和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关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非遗在民间

  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在民间生活当中来完成,比如歌舞,我们举行一个婚礼,一个晚上就是跳舞,跳舞的人不太多,但是观看的人特别多。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观看?因为很冷,我们的活动都在大场坝里面,烧着一堆火,跳舞的人围着火,观看的人都是坐在山坡上看。他们看得很认真,会说这个人唱的是什么歌,他用的词是什么,他们在观看当中就学下来,就是传承的一个活动。

  藏族家族面不会说明天要跳舞了今天排练培训,现在因为非遗的传承很困难,有些时候传承人就把一群人叫起来带到他那儿,一边坐聊,一边教他怎么唱。家庭的传承就是在家里做家务的时候,每到晚上,大家的事情做完了,然后回到家里围着火坐一圈,女的做手工劳动,男的第二天要去山上,就准备一些主要劳动工具修理一下,就是这样的过程,不会说闲下来传承,都是在这样的活动当中自己做自己的事,围在火旁这样来传承来教。现在有些文化需要抢救性地保护传承,比如冲墙,它的历史、文化、歌舞急需保存下来,通过各种渠道来把它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留住文化。

(责编: 李元梅)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