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土西藏,发生了什么?无论是在国内国际都这样备受关注。人们不顾高原反应,争先恐后来西藏云游。除了用身体丈量朝圣之路的虔诚信众,也不乏渴望获取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和骑行自驾游的驴友,使用“长枪短炮”捕捉大美风光的游客和感受别样藏族生活方式的文艺青年,以及中外人类学家、考古学者都怀着不同的期盼和遐想,踏上青藏高原。甚至,还有漂洋过海、终归故里的游子——境外藏胞。
图为巴松措田园风光 摄影:邹吉玉
图为金色尼洋河
学者拉加:“回到西藏,无论走在什么地方,感觉就两个字——震撼!”
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藏胞拉加,见到我们就滔滔不绝,感慨万千,故乡西藏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说起故土在他眼里的惊人变化,拉加目视着远方,侃侃而谈,眼前的家乡与他生活在异国所听到的西藏完全是不同的世界,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他无法将眼前充满了生机,一片繁荣的景象和记忆中的故乡联系起来。短暂的故乡之行,使他回想起不忍离开家乡时的情景,眼前的一切,不是梦里的云游,是离开18年来故乡人民通过奋发图强、在中央和全国人民支援下改变了的家乡面貌。除了现代的生活方式外,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使他惊叹不已。拉加推心置腹地告诉我们西藏之行一路的震撼与惊叹:“在林芝我看到生物的多样性得到了完整的保护。”海拔900米到7700米之间的自然落差,从高山草甸到针叶林,再到针叶林、阔叶林交界处,然后是亚热带到热带,所有的植被都包含其中。这么大的原始森林,其包含的生物多样性保存得如此完好,令环境生态学专业出身的拉加,倍感震动,他认为这在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
拉加还注意到,在林芝的原始森林保护区周围有很多科研单位和生态保护站,“在西藏我看到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政府和民间生态保护意识很强,使人非常欣慰。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与藏族文化氛围结合得特别融洽。林芝有着如此多元的自然地貌和绮丽的自然风光,把它称作‘西藏的瑞士’或者‘西藏的江南’,都是太低估它的价值了。林芝就是林芝!”
林芝带给拉加的震撼是天地造化之大美,而山南带给他的却是历史底蕴之醇美。拉加是听着格萨尔王的故事长大的,到山南之前,只限于书面上的感受,到了这里之后,他用眼睛直观地看到了西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吐蕃时期的藏王陵,历尽岁月的烽烟,还能完好地呈现在世人眼前,令他感动。在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里,他领悟到,高僧大德们为了世间生灵的终极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虔心研究;如今,传统文化和百姓的宗教信仰依旧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令他感到十分亲切。他说,“回到西藏,无论走在什么地方,感觉就两个字——震撼!”
为使孩子能深刻体会高原人的生活,拉加特地带着他13岁的女儿回到西藏,几天的拉萨、林芝、山南旅游经历,无论是城市、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都超乎了他的想象。待在拉萨的日子里,他亲眼看到,八廓街里普通的信众都能够自由的转经朝拜,经商贸易,藏族文化浓郁的传统建筑,与现代文明有一种完美的结合,置身其中,有一种安宁的感觉。
拉加激动地说:“拉萨,是我们这些藏胞内心最关心的圣城,在国外所听到的圣城和现在眼睛里所看到的拉萨,完全不是一回事,眼前圣城的变化让我震惊,传统文化的保护超乎想象的好!拉萨融汇了藏文化和现代文化,我要为心目中的圣城大大的点个赞,同时,我也明白了全世界的人为什么慕名而来”。
大昭寺 摄影:邹吉玉
雪山脚下的八廓街 摄影:刘闫
商人丹增:“要说西藏的变化,我是最有发言权的!”
家在八廓街的丹增,早年于咸阳民院(今西藏民族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便在八廓街做起了小生意,94年离开拉萨,96年到了美国,投资房产、珠宝生意。如今的丹增,一身合体的西装,手戴名表、珠宝,笑容可掬,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
说起拉萨的变化,生于斯长于斯的丹增自信地说道:“我是最有发言权的!”
在丹增的记忆中,小时候的八廓街脏乱差,到处都是流浪狗,臭烘烘的。眼前,八廓街那些熟悉的建筑和韵味还在,环境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整洁、祥和、安宁,传统的民居建筑得到了整体的保护,居民们整体素质上了好几个台阶,朝圣的人群井然有序,商家商品琳琅满目、品种丰富,八廓街内再也没看到乞丐。丹增笑言到:“还有,我都找不着回家的路了……”
丹增说,我每年都力争回到故乡来看一看。记得第一次回西藏,激动的心情没法表述,认为我的家乡会有变化,但一定无法跟我在国外的生活相比,为表达一种心情,随身带了许多美金,特别是走到寺院里,一个劲儿地往寺院里撒美金。一路下来,足足撒了2万多。后来,随着我的慢慢观察,发现寺院真不缺钱。朝圣的人、供养的人、旅游的人、加上寺院自身的门票使寺院收入很高。政府还投入巨资修缮和保护寺院传统建筑,僧人们无论是看病、养老,据说每年还有身体体检的费用都由政府买单,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甚至我还发现寺庙都配备有防火、救火措施,这对寺院文物保护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关怀已到了西藏的每一个人群和角落。对此我不仅有些意外,还有些吃惊,这也和在国外所了解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们所听到的寺院被毁、传统文化被破坏,而在西藏看到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修缮,传统的宗教信仰不仅得到了尊重,百姓的宗教信仰自由也得到了保证,这些和在国外所了解的情况恰恰相反。
丹增说,至今我家里的老人还生活在八廓街,每天的生活与过去的传统基本相同,早上去转经,磕108个头,近80岁的老人,身体还十分硬朗。父母退休后,政府的补贴完全够用,生活质量高,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丹增感慨地说,每次回来都想孝敬老人,给家里留点钱,可每次临走时,老人又把钱重新还给我,他们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钱!”丹增担心老人年纪大了,想给他们找一个保姆,却困难重重,现如今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是农村的贫困孩子也不许休学,老人们说:“农村的孩子上学学了技术,自主创业,没有保姆这个职业啦!”丹增说,更可贵的是在西藏的养老院里,还看到90多岁高龄的老人得到国家无微不至的政策惠顾,生活安排得十分合理,除了吃、住,医疗方面养老院也都精心考虑,每个月还有零花钱,生活非常如意。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当丹增了解到西藏养老已经基本覆盖全区时,他激动地说:“我真的老了也想报名去养老院。”这和美国的养老也有很大的区别,在美国,丹增年纪较大的朋友,不管是去高端还是低端的养老院,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很孤独……美国的枪支管理很混乱,甚至有时候会有生命危险……
在西藏旅行时,丹增听说几年来国家对西藏的各方面投入巨大,特别是在基础建设方面。未来,西藏的交通将更加便捷,无论是高速公路、火车、飞机,交通网络将实现一体化,这将为地区带来不可想象的变化。丹增说,离开家乡20多年,没想到我曾经的合作伙伴资产都已上了千万,我没能在国内发展,真的有些亏了。
打开话匣子的丹增滔滔不绝地说道,在国外,别人一说到藏族,总是用一句“宁杰(藏语,‘可怜’的意思)”来看待藏族人的生活,因在西方媒体不实的宣传中,藏族在外国人的眼里不仅落后,连吃饭都有些问题。每每这时心里都无比难过,而现实的西藏与别人口中的西藏相差甚远,我就是从小在西藏读书,到大学毕业,都是全免费的,没有花过一分钱,还有零花钱呢。然而,这些辩白在国外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无人相信。而今西藏在祖国内地的帮助下,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国的强盛,西藏的繁荣,家乡的变化,不可想象。作为海外游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加自豪的呢!它不仅提升了我们民族的自尊与自豪感,在外国人的眼里连地位也不同了。别以为在国外就没有种族歧视,只是表现方法有些不同罢了。从心里我更加希望的是家乡越变越美好。
鸟瞰桑耶寺全景 摄影:普布扎西
育人者德吉:“每年都想带上境外的藏族小孩,回来看看家乡的变化。”
同样出生在八廓街的德吉,1990年离开西藏去了印度,那时她才14岁,后来又辗转去到美国。在纽约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德吉,英语和藏语都说得很好,虽然普通话不太流利,但是她的语速缓慢,语气温柔。
德吉跟我们讲述:为了体验小时候拉萨的生活,我去了一家非常普通的甜茶馆,茶馆新颖,与20多年前有所不同的是,中年妇女和年轻的姑娘也非常之多,特别是中年妇女谈论的话题,让我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看着她们的穿着属于非常普通的阶层,语言却是,今天我已拿出200元去帮了谁谁谁。另一个妇女说,我拿出了100元帮助了谁谁谁。谈论的话题不是妇女之间的家长里短,却是在谈帮助他人之类的语言,不知是出于感情色彩还是什么,这些都让我为之动容,看得出她们对当下的生活非常满意知足。
2014年,德吉和一些藏族朋友回西藏,包括在美国、印度出生的藏族孩子,让他们吃惊的是眼前的西藏美丽而富足。德吉在纽约开了3家幼稚园,每周末需组织纽约的藏族小孩学习藏文。德吉告诉我们,她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希望每年夏天都能带着她的孩子和藏族孩子回西藏看看家乡的变化。
看着家乡的变化,无论是丹增、拉加还是德吉,都争先恐后地想为家乡办点实事。他们说,祖国在不断地进步,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看到内地许多人为我们的家乡提供如此大的帮助,作为一个藏族人,能为家乡尽心尽力做点什么是我们的荣幸。
谈话快结束时,丹增兴奋地提醒说:“坐在我面前的记者,是否还记得20多年前的我?八廓街一个不起眼的小商贩,我们曾经还跟其他朋友在你家聊过西藏文化收藏。”看着眼前的这位富商,我怎么也无法把他与20多年前八廓街的小商贩联系起来。人们说相逢是缘,大千世界,辗转流逝,时远时近,仿佛时光穿越。眺望远处古老的八廓街,这充满魅力的古城,内心翻涌着无限的感慨。我在西藏出尘入境生活了数十载,生于此的同胞漂泊异国他乡几十年,圣城相逢的缘分令人动容。时代发展转换,蓦然回首间,一切都将成为记忆。大昭寺和八廓街华灯初上,游人如织。人群中,一队朝圣的信众格外引人瞩目,他们一边走一边五体投地、匍匐叩拜。而聆听着同胞们谈说自己对家乡巨变的感受,和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的想法,我的内心甚是欣慰。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相谈甚欢的我们,握手言别,仅以弘一法师的偈语送给即将天各一方的彼此,愿雪域西藏就是我们最终的归宿。(中国西藏网 文/王淑、李元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