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世纪60年代初,祖国大陆百废待兴。毗邻西南边陲的印度亦觊觎西藏,边疆不稳。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北京东西两个城区遴选了百名即将参加全国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进藏。他们放弃了高考和继续深造的人生机遇,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征程。他们决心,用爱国的热血和专业的知识投身边防,献身西藏。
几十年后,西藏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在那里奋斗、已离开多年的同学们对西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依然魂牵梦绕。本文作者吴金城作为投身西藏事业的北京学子之一,他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讲述当年亲身经历的故事。
图为作者吴金城 摄影:许娜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同学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几经努力后,终于实现了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愿望。穿上崭新的军装,我们这一百人于1962年7月10日在总参北京海运仓招待所集中,开始做着赴藏的各种准备工作。
当时,正在北京开会的原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将军在百忙之中抽空接见了同学们。他在欢迎大家赴藏学习和工作的讲话中鼓励道:“同学们能响应祖国的号召,为保卫祖国的西南边陲应召入伍,这充分说明了你们是有高度政治觉悟的。你们没有辜负党的教育和培养,面对国家需要,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热情。”他还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西藏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是十分艰苦的,同学们一定要树立好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思想,好好在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和改造,在解放军这座大熔炉中把自己造就成一名又红又专的革命军人。”张司令员的讲话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鼓舞。临别之时,他还叮嘱大家要在进藏途中经受住锻炼和考验,并相约拉萨再见。
短短三天的准备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到了出发的日子。7月13日,天气阴沉,一大早就下起了毛毛细雨。北京车站的站台上,到处是前来送行的同学和亲人。看着列车上一个个稚嫩的面孔,亲友们依依惜别的心情给车站上的送行场面平添了几分沉重。大家毕竟都是从未出过远门、离开过家的孩子呀!有些家在外地的同学们,三天的准备都顾不上回家,所以家长们为了能亲自送一送自己的孩子,甚至还带着亲手给孩子做的他们最爱吃的食物,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火车站。他们多想对即将远离的孩子再说上几句临别的叮嘱啊!
面对站台上依依惜别的送行场面,同学们虽对未来的军旅生涯充满了希望和遐想,但一想到西行的列车就要载着大家远离首都北京,奔向那遥远的西南边陲,心中又不免生出一丝的惆怅。离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列车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缓缓离开了站台。看着渐渐远去的亲人和北京站,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纷纷探身窗外,频频挥舞双手与亲友们告别。再见了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再见了雄伟的长城、庄严的天安门广场,我们这些从未离开过你们的孩子,将会用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掀开人生的新篇章。
图为1962年7月在兰州铁桥,35中学的同学战友合影 洪涛供图
火车向西北日夜疾驰,7月15日到达兰州后,大家就被安排住进西藏军区驻兰州的办事处,并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适应性训练。这期间,我们主要是进行队列训练、军事基础知识教育和军容风纪培养,间或也请一些首长和十八军的老同志向我们介绍西藏情况,讲解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我党我军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故事。军训期间,我们每天吃的都是罐头筒蒸米饭和白水煮西葫芦,生活真是既艰苦又紧张。在训练之余,同学们还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诸如诗歌朗诵,演话报剧,打篮球,踢足球等。这段丰富多彩的军训生活让军营里处处充满了革命豪情和欢声笑语。短短一个月的军训生活,使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学生向革命军人的转变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集训结束后, 同学们于8月17日乘火车离开兰州,两天后到达柳园。在此仅稍作休整,大家即坐上给西藏军区运送大米的解放牌卡车,踏上逶迤千里的青藏公路,就此开始了进藏征途上的卡车旅程——一段相互帮助,克服高寒缺氧,战胜高原反应,令人终生难忘的艰难旅程。
莘莘学子,投身边疆。他们开始的是怎么样一段人生旅途?请看【北京学生在西藏】系列之三(待续)。(中国西藏网 文/吴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