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伍百天上战场 百斤火炮靠肩扛——访边境自卫反击战老兵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王茜发布时间: 2017-08-03 13:46:42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在八一建军节90周年之际,中国西藏网记者独家专访1962年参军进藏,亲身经历对印自卫反击战,并长期驻藏的老同志洪涛,让我们一起聆听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何投笔从戎,接受战火洗礼,在西藏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历练成长的往事。

“计划赶不上变化,原本让我们去学习的计划被印度当局向我边防哨卡发动武装进攻打破。战火燃起,中央军委要求西藏部队坚决进行自卫反击,打退印军的进攻”,洪涛回忆起往事,清晰地记着当时接到命令的震惊,“激战前夕,军区党委又作出决定,要求此次新入伍的北京新兵立即下到参战部队去经受实战的锻炼和考验。” 就这样,这些参军还不到百日的青涩少年们参加了六十年代发生在世界屋脊上的这场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根据当时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我们要打一仗,而且通过这一战役起码让中印边境平静十年甚至几十年。”来自全国最高领袖的指令,让即将参战的新战士们热血沸腾。

△“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合影,第三排左数第6人是青年洪涛。图由洪涛本人提供

洪涛将他初识战场的经过娓娓道来:“在军区的安排下,我们于1962年10月陆续分赴各参战部队,就思想改造而言,打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考验。我当时分配到419部队,那时作战部队早已在边境地区集结,我们十几个分到157团的新兵随指挥机关的车日夜行军追赶前方部队。车开到麻玛山脚已无路可走,大家只好背起背包,学老兵的样子折断一根较粗的树枝当做拐杖,继续爬山追赶部队。途中我发烧到39度,团里带我们的领导就把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分到正在路旁密林中隐蔽待命的三营,我则就近分到九连。”

“近2000米高的麻玛山上覆盖着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地势陡峭险峻,无路可循,还有长满荆棘的杜鹃林”,洪涛笑说,“这是第一次感受到‘披荆斩棘’这个词的含义。当时参战的308炮团阵地就设在麻玛山顶。由于没有路,近300公斤重的120迫击炮,硬是靠炮团的战士们肩扛手台一步步挪上阵地的。为了给印军以毁灭性的打击,让我们的炮兵开战后能有充足的弹药,前指命令我们157团的战士们帮助炮团把几千发炮弹运送到炮兵阵地。一箱炮弹装两发,每发炮弹21公斤重。我是个新兵,昨天才补入战斗部队,烧也没全退,所以运送炮弹时,班长照顾我只让我背炮弹箱,一个空箱子和两发炮弹的引信也有近十五、六公斤,身体好的同学也只能背一发炮弹。就这样在高山密林中往返两趟下来,军衣背后就已留下一片片花白的汗碱。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北京,入伍仅三个多月的新兵来说,真是每爬一步,都得付出超常的毅力,向山顶每前进一米都是对自身意志的锻炼和考验。”

10月20日清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东线战役正式打响。“以前在老人们口述中、放映机里、书本里的事情,现在发生在眼前耳边,这种震撼真的没法用语言说清楚。”洪涛念叨着,“可是没时间想那么多,心里(想的)就是完成任务,把他们(印兵)赶出去,就是不怕死。你们年轻人可能想都想不到战争的残酷,对印自卫反击战杨天安班,一个班8个人牺牲了7个,只剩下一个新兵!班长最先在炸毁印军碉堡的时候炸死了,班长牺牲了副班长上,副班长牺牲了老兵一个一个上,最后只剩下一个新兵,但是炸毁了印军碉堡20几个,歼灭56人。西藏军区号召向杨天安班学习,作为我们不断鞭策自己的对象。我觉得这就是18军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

“参军半年里,前三个月打仗,后三个月训练,时间过去得飞快,我们成长也很快,很快就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洪涛说,“十八军番号撤了,但是它的精神还在的,他的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我特别赞同这两句话,深埋在所有建藏援藏的老兵、老西藏的灵魂深处。回到北京后,我经常跟家里人也罢,亲戚也罢,甚至跟小孙子说起来都是解放军能打仗, 18军如何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小家伙问的很天真,但是我觉得有一天他会认识得更深入。”

千言万句,讲不完西藏经历的点点滴滴,18军精神就是在点点滴滴中融入骨血,成为每个老西藏的精神支柱,用青春和生命经受生与死的锻炼和考验,这实在是一段终生难忘的特殊经历,更是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敬请持续关注中国西藏网进藏老兵亲身讲述投身建设西藏的故事。(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责编: 央卓)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