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景海鹏着航天服照片。朱久通 摄
中国军网记者独家专访“神十一”乘组指令长、特级航天员景海鹏——
“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
中国军网记者 王通化 邹维荣 张新
预约的采访被一推再推,等待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标记着“神十一”航天员备战前的忙碌。
很难想象,在所有考核全部结束之后,在临战前夕,两名航天员从早到晚的时间仍然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终于,晚上9点半,记者在航天员教室里见到了刚刚在这里上完课的“神十一”乘组指令长、特级航天员景海鹏。
因为是老朋友,因为时间紧张,几乎没有寒暄,景海鹏和记者隔着一张课桌开始切入主题。、
话题围绕梦想、战友与团队展开。景海鹏思维缜密而快捷,语速恰当好处但语意绵密不绝、层层推进。他的话语朴素中带着升华、思辨中透着睿智,在不动声色中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不觉已是深夜,采访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以下记录的,与其说是景海鹏的梦想人生,不如说是这位中国三度飞天第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
记者:您曾经说“人生是由一个接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串联而成的”,如何解读你的“梦想人生”?
景海鹏:如果我说,从小我就梦想当航天员,那一定是骗你的。那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航天员这种职业。我是在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梦想之后,才有了当航天员的梦想,才有了飞天的梦想。
记者:最初的梦想是什么?
景海鹏:你或许不相信,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做梦都想成为学校篮球队的正式队员。但因为我个子矮,总是上不了场,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给正式队员拎包。那时候心里委屈极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单里哭。但哭有什么用?不服输就得练。我从邻居家借来一个瘪了的篮球,在自家土墙上用粉笔画了一个篮筐,然后每天放学就对着那个“篮筐”投球,晚上也接着练。终于,在一次关键比赛中的最后时刻,队里主力受伤下场,轮到我替补上场。我迅速扭转落后7分的局势,还在最后时刻投出一记压哨2分球,为我们队赢得至关重要的胜利。这之后,我就成为篮球场上永远的主力。
记者:第一次梦想成真的感觉怎么样?
景海鹏:有一个情景始终铭刻在我的脑海,多少年都挥之不去。那天,我拎着那种带着橡皮盖子的盐水瓶去供销社打酱油。供销社有个阿姨边打酱油边打量我:你不是那个“海鸥五号”吗?当时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但很快明白她说的是前几天公社组织的一场球赛。那天我穿着父亲买的运动背心,前面图像是海鸥,后背印着大大的“5号”。一开始上场没人注意你一个小个子,但接连几个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伙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没想到这个阿姨记住了我这个“海鸥五号”,从此“海鸥五号”就叫开了。打完酱油,我掏钱的时候,阿姨连忙说:球打得好,不要钱了!那一刻,应该是我人生一个巨大转折。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记者:有时候一句话足以点燃一个梦想。
景海鹏:是啊,从那以后,一打一发不可收拾,从村小打到市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飞行部队,一直到现在,一点都不夸张,我到哪个队,哪个队就是冠军。前两年打比赛,我每一场最少都要打够3节,有一场比赛我一个人投了48分。今年准备“神十一”任务,训练太紧,也不让对抗,我就在夜里练连续投篮。两周之前,我还和教练比赛,我连续投中67个,距我76个纪录还差一点。
记者:篮球主力梦实现了,紧接着又实现了飞行员梦、航天员梦、飞天梦。
景海鹏:一个梦想实现了,必须有下一个梦想,否则人就会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体会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没有梦想,灵魂就会“失重”。所以“神七”飞天回来,我就有了“神九”飞天的梦想,“神九”回来之后,因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梦想的目标定在“神十一”。始终有梦,让我脚踏实地。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记者:人们好奇的是,你已经两度飞天,算是功成名就了,荣誉、待遇,啥都有了,为什么还要选择继续飞行?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其他的梦想?
景海鹏:因为我的职业是航天员,航天员的使命是时刻准备执行飞天任务,并不是完成一次壮举就可以了。国家花了那么高的代价培养我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时刻准备祖国挑选,时刻准备去飞,才是对国家最好的回报。
记者:如何理解“时刻准备”这四个字?
景海鹏:我为什么对小时候打篮球的事印象这么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实在那时候就开始涂了。打篮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身高不占优势、其他不占优势,你凭什么?你必须有个绝活。绝活从哪里来?时刻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
记者:这一年来您是如何准备的?
景海鹏:其实和小时候在家里练投篮差不多,坚持就是胜利。我这一年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
记者:每一次飞天,都是一场寂寞的坚守。
景海鹏:我和我的战友们都很享受这份坚守,愿意为这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所有。你刚才问我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其他的梦想,是因为我的梦想和我的职业高度合拍。如果说一开始我只是喜欢这个职业的话,我现在是热爱它、挚爱它、酷爱它!
记者:所以,即便每一次飞天都是风险之旅,曾经在太空经历生死考验的您仍义无反顾。
景海鹏:“神七”飞天回来,我们乘组3个人第一次到香港访问,在一个体育场与学生们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小学生问我:叔叔,您不怕死吗?我回答:叔叔跟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也不是什么“钢铁侠”,一样怕死。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置换,比如我们从事的航天员这个职业。从这个角度讲,我又不怕死。我当时建议同学们有机会到发射现场感受一下,我们的屁股底下坐的是二级火箭,当你听到点火之后那巨大的轰鸣声时,你就会切身体会,什么叫高风险职业。但是,这份职业值得我们用生命去置换。
“选择继续飞行,是在践行我们面对国旗的承诺”
记者:梳理您的飞天履历,我们发现一个巧合的现象:您的每一次出征年都是奥运年。
景海鹏:对,我说挺有意思。今年里约奥运会,夺取中国首金的是女子射击,总教练是王义夫。王义夫1984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从1984年到2004年,他以运动员身份参加了6届奥运会,此后又以教练的身份参加了3届奥运会,一共参加了9届。我才“参加”了3次,和和他比起来差远了。运动员的舞台在奥运赛场,航天员的舞台在太空。王义夫是我的榜样,我希望像他那样一直战斗下去,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
记者:有没有想过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在很多年之后看来,就像人类在100年前的奥运会上创造的纪录一样平淡无奇?
景海鹏:一定是这样的,人类的进步不正是建立在一步一步的拓荒之中吗?我的战友杨利伟虽然只飞了21个小时,从时间上都没有我们后面多,但是全球华人会永远记住他,他是NO.1,他开创了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这是一场接力,随后费俊龙、聂海胜从杨利伟手中接过了这个接力棒,这3位开拓者、先行者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我们,给我们飞天的勇气和力量。我和我的战友们只有干好了这一件事,才不辜负传到我们手中的接力棒。我愿用一辈子去完成哪怕是不起眼的一小步。
记者:这一次迈出去的步子可不小,轨道高度更高了,飞行时间更长了。
景海鹏:不管飞得再高再远,感恩的心永远不变,初心永远不变。今年我国首个航天日,我们所有飞过天的战友在杨利伟的带领下,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重温我们18年前加入航天员大队时候的誓言。最后一句话“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其实就是我们的初心。选择继续飞行,理由只有一个——践行我们面对国旗的承诺。
记者:很多时候,感恩和初心是紧密相连的。
景海鹏:你说的特别对。每一次飞天有太多人在托举着我们,我们的背后是祖国,是家人,是战友,是各级组织,是无数航天人,是所有中国人。这两天,你可能采访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很多专家,以他们为代表的所有专家、所有科学家、所有科研人员,我感觉他们是无名英雄,因为成功以后,鲜花、赞誉都捧在我们手上,他们有时候就累倒在训练现场,家里面老人生病、孩子小没人照顾……应该把英雄的军功章给他们!我和搭档陈冬相约:等回来身体康复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到每个研究室走一圈,用这种方式感谢大家,向所有航天人致敬。他们是给我们增添钢铁翅膀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的翅膀!
“我对搭档相当满意,我们俩是‘新老搭配、干活不累’”
记者:如何评价陈冬这个和您相差12岁的年轻搭档?
景海鹏:我对这个搭档相当满意。我感觉我俩能走到一块,绝不是巧合,也绝对不是偶然,我们俩性格特别相像。一是凡事心里有数,平时都是看的多、听的到、干的多、说的少。二是心细。以前执行两次任务,战友们说,以前听说你细,没想到你这么细。但跟陈冬在一起,我发现某些地方他比我还细。三是一个问题不解决,誓不罢休。四是都有追求完美的“毛病”。一次考试,一共两个空,他全填上了还不算,又在后面添了一个括弧,把其他要点全写上了。此外,这位小兄弟对我特别尊重,训练一年多从来没有在我之前提前上车,每次电梯打开以后,他都会目送我上电梯,让我特别感动。
记者:听说你们俩的配合非常默契,多长时间形成这种默契?
景海鹏:陈冬到航天员大队有6年时间了,从来的那天起,我们就在一个桌子上吃饭。要说配合,从那时起我们便开始一起配合了。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他有着他们那一批身上共同的特点:富有朝气、富有活力、富有生机,对载人航天事业充满热爱。作为首批航天员,我的阅历要多一点,经过的磨砺要多一些,感受体会多一些。我们俩刚好互补——新老搭配,干活不累!
记者:每次到航天员大队采访,都能深切感受到航天员之间那种浓浓的战友情。在您看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
景海鹏:你这个问题非常好。如果说航天员大队是大海,我永远是里面的一滴水,哪怕飞10次也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说不定比这一滴水还要小。这是我一直想表达的心声:我非常幸运能够生活在这么好的一个团队中。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自律的集体、勤奋的集体、奉献的集体。这里,我愿意举个例子多说几句。前两天,有记者问我:2003年杨利伟飞天,你没有上去,你有什么想法?我说我为他感到骄傲。他说毕竟你没上天,他有意识想让我说出来是不是很失落,我说我真没失落,真为他骄傲。为什么,他代表着我们,他上天,就相当于我们都上天一样。我们这个团队的确存在竞争,而且我们都主张竞争,因为一个事业如果没有竞争,出不了战斗力。但我们的竞争是“竟而不争”。之前一块准备、训练,都非常刻苦,一旦进入选拔环节,结果出来了,无论是谁,我们都给他鼓掌加油,24小时在下面为他值班。就在今天晚饭前,杨利伟副主任、费俊龙副主任、聂海胜大队长和大队的所有战友都赶来为我们送行,因为我们马上就要任务隔离了。利伟副主任举起满满一杯西瓜汁说:让咱们举起杯,以饮料代酒,祝福“神十一”乘组圆满完成这次飞行任务。大伙一饮而尽,把杯中的西瓜汁全喝完了。
记者:时间不早了,感谢您抽出宝贵的休息时间接受解放军报的采访。我们为你们送上真诚挚的祝福,等着你们凯旋!
陈冬着航天服照片。朱久通摄
中国军网记者独家专访“神十一”乘组航天员陈冬——
“赶上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
本报记者 邹维荣 王通化 韩阜业
9月30日,时针指向22:00。北京航天城航天员教室,依然亮如白昼。此刻,神十一乘组航天员刚结束当天最后一次课。采访就在陈冬的课桌前开始。谈梦想,他的眼睛里不时闪烁光芒;谈家庭,他内心的柔情荡漾在表情里;谈事业,他的话语坚定而自信;谈工作,他沉稳的语速遮挡不住思维的敏捷…… 感谢这场出征前的深夜对话,让我们得以走进这位一直“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的神秘世界,领略他的魅力,分享他的精彩。
“机遇来了,你躲都躲不过”
记者:听说杨利伟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陈冬:是啊。2003年,我25岁,刚分配到飞行部队。有一天飞行归来看直播,他出征时穿着航天服的身影那么雄壮。当时真是热血澎湃:这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后来听说他和我一样,飞的都是强击机,心里不由一动:有一天我会不会当航天员?
记者:这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还是一个目标?
陈冬:兼而有之。我飞的是强击机,低空,我一直想飞得高些、再高些,想冲出大气层看看。但我很清楚,当航天员没那么容易,需要机会。但2008年9月27号下午,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英雄在太空挥舞国旗的身影真正触动了我。我就想,我该为此做些准备了。没想到,第二年,我国就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了。
记者:机会真是说来就来。
陈冬:所以我总是说:赶上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人生的每一个重大节点都与这个国家大时代脉动同频共振。尤其是这一次,本来以为错过了,但机遇来了,你躲都躲不过。
记者:给我们说说这里面的故事吧。
陈冬:当时航天员选拔体检的时候,我正带部队在西北参加军事演习,根本赶不回来。当时我觉得太遗憾了。没想到,演习结束回部队后,又接到体检的通知。原来,上面知道演习的消息后,又给了一次机会。当时真是开心极了。
记者:你的运气真不错,一选就选上了。
陈冬:很多战友都非常优秀,但你知道,飞行员训练强度大,很多人的颈椎、腰椎都有伤。我身体条件还不错,顺利通过了初试。
记者:复试的时候,谁给您做的面试?
陈冬:我非常非常幸运,竟然是英雄杨利伟面试的我。他那么亲切,问我愿不愿意成为航天员,怎么看到这个职业。我说:要把它当成事业干,不但要干好,还要把全身心投入进来。他对此非常肯定、赞许。那次面试之后,更加坚定了我为梦想付出努力的决心。
“做最好的自己,把能使的劲都使出来”
记者:能够进入“神十一“乘组,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冬:这是个切切实实的机会。进入航天员大队之后,我先后经历了“神八”“神九”和“神十”的发射,与我一起加入航天员大队的刘洋和王亚平,先后加入了“神九”和“神十”的乘组,飞向太空执行任务。因为“神九”和“神十”男航天员只在第一批航天员里选拔,我只能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6年。
记者:等待总是漫长的,何况一等就是6年。
陈冬:6年已经很幸运了,景海鹏师兄等待了10年,刘旺师兄等待了14年,张晓光师兄等待了15年。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
记者:长跑需要节奏,您如何把握自己的节奏?
陈冬:做最好的自己,把能用的劲儿都使出来,把能挤的时间都挤出来,全部投入到训练。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基本上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
记者:此刻即将出征,心情怎样?
陈冬:我能够入选“神十一”乘组,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自己的飞天梦想马上有机会实现,确实值得兴奋。但是兴奋过后,很快就趋于平静,把精力放在如何完成好此次任务上了。
记者:执行这次任务,你需要具备哪些你之前没有具备的素质?
陈冬:比如说“修理”工。如果有设备坏了,我要对它进行维修,这是以前训练没有接触到的。天宫二号是一个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在这里要做很多科学实验。这些科学实验跟以前不一样,我要从头开始了解原理、操作程序和故障应对……
记者:执行这次任务,你们的资料有多少?
陈冬:差不多两摞,一米多高,各种文件,各种资料,手册程序都包含在里边。
记者:这么多内容,会不会出现忙中出错?
陈冬: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把任务完成好,因为不到发射前一秒,我就不会停止准备。
“要百分之百信任对方,但是不能百分之百‘相信’对方”
记者:有人形容航天员是“超人”,超人是靠一个“能量棒”支撑他去做一些事情,你的“能量棒”是什么?
陈冬:战友和团队。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不可想象。特别是我的搭档景海鹏师兄,两次飞天的他也是我的偶像。能与偶像一起出征,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和幸运的呢?
记者:您这次和景师兄在太空中的分工是怎么样的?
陈冬:这次分工,景师兄是指令长,他的担子比较大,负责我们乘组的飞行程序,飞行器的驾驶和照料。我在这次任务中主要是协助指令长的各项工作,同时我也有我自己的专属工作,比如说像一些飞行用品消耗品的统计,在轨的维修等等。我们分工不分家,景师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要百分之百信任对方,但不能百分之百“相信”对方。
记者:怎么理解景海鹏的这句话?
陈冬:信任说的是我俩是生死之交,是生死战友,我们会百分之百信任对方。他可以依赖我,我也可以依赖他。但是,在执行具体任务的时候,我们之间要有怀疑精神,因为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疏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两个人的优势,相互补位,相互替对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确保我们每一个动作、发的每一个指令都是准确无误的。
记者:训练中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吗?
陈冬:我记得有一次操作要去按一个按钮,我手要往上按的时候,景师兄扶了我胳膊一下。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哪儿不对了,然后我就又看了一下,确实是错了一行,因为要按第三行的按键,我的手是要奔着第二行去的。
记者:景海鹏说你们俩是“新老搭配、干活不累”,看来你们之间确实有默契。
陈冬:这种默契无处不在,你知道吗,宣布乘组结果的时候,我们俩什么也没说,就相视一笑。跟着他飞天,我心理上非常放松,没有什么压力,觉得心里更有底。
“我看着祖国的时候,他们也看着我”
记者:到了太空之后,紧张的工作之余有没有打算做些轻松的事情?
陈冬:完成工作是第一位的,闲暇时刻,我想争分夺秒透过舷窗好好看一看祖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在地球上,人类喜欢仰望太空;真到了太空,最依恋的还是地球家园。
记者:是啊,地球上有我们的祖国亲人。这次出征,你打算和家人说些什么?
陈冬:我最想说的就是不要让他们担心、让他们放心。我在上面也会照顾好自己,也带了一些家里的照片,没事我也会看一看。我想对他们说:不用太牵挂我,等着我回来。
记者:听说您特别喜欢给儿子讲故事?
陈冬:他们是一对双胞胎,我平时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陪陪他们。我给他们讲《铁臂阿童木》的时候会说:爸爸就像童话里一样,一不小心就上天了,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记者:他们知道您是航天员吗?
陈冬:他们应该不懂。但他们特别喜欢晚上出去看星空。这一点我特别欣慰,说不定哪天我看着祖国的时候,他们也看着我。
记者:这次您将在太空飞行30多天,有没有提醒他们多看看星空?
陈冬:我跟他们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